深圳老人的冷暖生活之二十七——香港书展(上)
7月22日,对我来说,是一个富足的日子&尘诲补蝉丑;&尘诲补蝉丑;在香港书展盘桓了一天,听了3场讲座,汲取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心灵得到了愉悦和满足。上午是作家马伯庸的《小说与近代医学传奇》,讲述他挖掘的那些不被人知的医学故事;下午是香港摄影师刘兆景和中国作家冯唐。万分遗憾的是,与余华的讲座失之交臂。
据说,马伯庸演讲结束后,去看了一场电影,然后宵夜,回酒店时,在门口遇到作家余华。
而我们呢,听完马伯庸的讲座,排队吃饭,吃完饭逛了一会书展,提前半小时赶到会场时,已经进不去了,有预约也没用,错失了余华的讲座。我们早就预定了座位,主要是奔着他来的。
缘分就是如此奇妙,有人不期而遇;有人专程而来,却不得相遇。
知道马伯庸其人,是在窦文涛的《锵锵叁人行》上,只知道他是作家,但对他的作品并不了解。后来上网查询得知,我曾一度追过的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出自他的同名小说。而他的长篇小说《大医》,也听窦文涛提起过,当时并没有引起注意。这次在香港书展,听马伯庸侃侃而谈1个多小时,那些沉潜在医学史上,被他逐一挖掘出来的传奇故事,就对《大医》有了兴趣,希望能找到电子书,可以翻一翻。还有他根据杜牧的诗句&濒诲辩耻辞;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谤诲辩耻辞;创作的小说《长安有荔枝》。
马伯庸在了解历史的过程中,通过许多不被人注意的历史陈迹,比如一张行医执照、执照上的印花;医疗清单上的一个姓名、一张照片,而追根问底,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寻找故事的来源。日积月累,都成为了创作素材,成就了一篇篇小说,一部部精彩的影视剧。这就是所谓的细节决定成败吧。
保有刨根问底的好奇,锲而不舍的求索,坚持不懈地写作,就能成就自己的爱好,成就跟别人不一样的自己。
很佩服他讲故事的能力,以及良好的记忆力。那些在历史的烟尘中,沉寂太久的故事,时间、地点、人物,来龙去脉,瓜葛因由,都被他如数家珍,娓娓道来。一个一个故事讲下去,又可以贯穿成一部小说了。
听完马伯庸的讲座,我和同伴艳艳去吃午饭。这次幸亏有艳艳陪同,让我不至于因为对香港的陌生而紧张不安。偌大的会展中心,人流熙熙攘攘,却井然有序。吃饭的人很多,排起了长龙,但有工作人员的疏导,付款、取食物、进餐、收盘一条龙,每个环节都有人引导,丝毫不乱。只要有排队的队伍,必定有工作人员举着牌子告诉你,&濒诲辩耻辞;这里是队尾&谤诲辩耻辞;,因此,没有出现乱排队导致拥堵的现象。
吃完饭,我们自觉将用过的托盘和碗筷送到收集点,并分类放置在相应的桶里。为此,得到了一份奖励,一杯爆米花。两个人边走边吃,香甜的爆米花,瞬间勾引了儿时的记忆。小时候的味道!艳艳开心地说,来,拍照留念。两个人对着镜头甜甜地笑。艳艳使用了美颜功能,有点失真,我都认不出自己了。
吃完饭,离下午3点余华的讲座还有一段时间,我们去逛书展。宽大的展示厅,每个展位都布置得红红绿绿的,令人眼花缭乱,再加上人头攒动,尤其显得热闹。我在各种宣传广告上,都瞄到了一个&濒诲辩耻辞;猫&谤诲辩耻辞;字,于是,专挑有猫的书来翻阅。大部分是竖版,密密麻麻的,根本看不清。戴上老花镜,走了几个摊位,就开始头晕。虽然香港书展花里胡哨的,但也是根据大陆读者的胃口展示书籍,比如李碧华、倪匡、林青霞、村上春树的书,就摆在显眼位置,还有一些诺贝尔奖得主的作品。
我看着手表,已经2点半,离余华的讲座还有半个小时,催促艳艳一起离开书展。我们绕过书摊,穿过人群,乘坐扶梯上到5楼。还没走到会场门口,就听到嘈杂的声音,一大群人堵在门口,只听工作人员声嘶力竭地喊,&濒诲辩耻辞;请散开,里面没位了,不能进去了。&谤诲辩耻辞;许多人举着手机,展示预约座位的邮件,喊着&濒诲辩耻辞;我们有预约!&谤诲辩耻辞;有预约也进不去了,里面已经爆满。心里咯噔一下,好不遗憾!其实就为余华来的,却无法入场聆听他的演讲。
不能看现场,就去四楼看直播吧。但直播也不让进,又回到五楼,观察了一会,没有进入的可能,艳艳拉着我说,不看了,咱们去听摄影讲座。
幸好儿子把这一天的所有讲座都预定了座位。还在年初,我就提醒儿子,关注今年的香港书展,看看都有谁来讲座,到时一起听,他欣然答应。但因为要写论文,他没有时间来香港。
书展后来调整了时间,致使余华的讲座与香港摄影师刘兆景的讲座时段重迭。我们选择了余华,还曾为牺牲了摄影讲座而遗憾。没想到,余华与我们无缘,最后还是听了刘兆景的摄影分享。
马伯庸挖掘的医学传奇故事&尘诲补蝉丑;&尘诲补蝉丑;钟南山院士的父亲
上一篇:会当临绝顶 一览众山小
下一篇:部队赋予我的创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