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制片厂麻花星空影院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新闻中心

向“边防之鹰”孙桂秋老人致敬

日期: 2017-02-20 23:46:45  范东卫     来源:

       我们住在深圳边检大院多年了,都不知道经常见面又非常熟悉的孙桂秋老人,是罗湖桥上的"边检老英雄"

罗湖桥啊,是英雄的桥,是烈士鲜血染红的桥!
       2月18日,一群在深圳边检大院长大的发小组织了一场聚会,走走在父辈们坚守的边防线,看看已经搬迁的罗湖铁桥,想想早已不在的检查棚,只为追寻父辈的足迹,缅怀父辈的初心。
       这群在深圳边检大院里长大的“发小聚会”组织者贾提夫说:“我们永远不会忘记这块父辈战斗过的地方,永远不会忘记与我们一起成长的发小。
       1949年10月17日深圳解放后,边检工作最初由沙深宝公安局兼管。1950年7月,国家从部队、公安干校抽调80名干部,成立了“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安厅边防局深圳检查站”。
       从出入境通道的玻璃向西望去,不到百米就是已成文物的罗湖铁桥。陈粤平对此并不陌生,这不仅仅是因为自己曾经是罗湖海关的关员,而是因为那里就是父亲牺牲的地方。
       陈粤平的父亲名叫陈治文。1962年8月29日,美蒋特务在罗湖桥头引爆了定时炸弹,执勤中的陈治文倒在血泊中。
       对于陈粤平和姐姐陈粤湘来说,父亲的记忆其实并不清晰,只能停留在仅有的几张照片上。“父亲当年只有29岁,而我们一个3岁大,一个4岁大。”陈粤平说,父亲是湖南人,1951年入伍,一直工作在罗湖桥头。父亲牺牲后,就埋骨在罗湖桥边的小山上,位置就是现在的罗湖口岸联检大楼。
       一直单身的母亲去年刚刚去世。姐姐陈粤湘记得最清楚的,是母亲对于牺牲那天的回忆:“那天你爸爸很反常,出了家门,还特意转回来抱着你,亲了几口。”
        孙桂秋老人讲述罗湖桥头爆炸:“我离他只有一米多远,炸弹响起时,我什么都听不到了。”
        罗湖桥头的爆炸,孙桂秋老人是亲历者。80岁的她至今难忘组长牺牲的那一刻:“我离他只有一米多远,炸弹响起时,我什么都听不到了。”
       1962年的中国,处在困难时刻。饥荒的阴影仍在,外债的压力巨大,海峡对岸叫嚣着反攻,罗湖桥头成了斗争激烈第一线。为此,深圳边检站成立了5人反行动破坏小组,专门负责在室外进行检测。“爆炸发生在上午8时30分,这是特务算计好的时间。”老人回忆说,开闸时间是8点,8点30分是第一批旅客大件行李运达的时间,组员们依次检查行李,陈治文刚好接过了那个上锁的箱子。
    “当时不觉得怕,只感到恨,恨的是敌人如此残忍。”老人回忆说,手工进行危险品检测,目的就是为了不让炸弹混进检查棚,而工具就是自制的铜管。“在这次爆炸前,我们已经遇到一次炸弹袭击。当时大家发现了一件无人认领的行李,三次引爆都没成功,拆开后发现定时炸弹的引信坏了。”老人说:“那个时候,大家都不在乎生死。”
      “我想,我的睡觉神经退化了”。
         当年,深圳边检飞出了三只“边防之鹰”,他们都曾进京出席全国英模代表大会,受到过毛主席、周总理以及老帅们的接受。发小聚会,特意请来了在深圳生活的几位老兵,当中就有两只“边防之鹰”。
        一直生活在边检大院的孙桂秋,是当中的“边防雏鹰”。1957年驻守深圳以来,栽在她手下的特务,有台湾派出的潜伏电台台长,还有美军派出的老牌特务。
       另一只“边防之鹰”,是1953年和深圳结缘的陈惠芳。她当年负责情报工作,任务就是抓特务。老人说:“算一算,前后有好几十个。”
       孙桂秋老人,因体制改革,三不象,公司退,未能按公务员退休,但她从无怨言,一个人居住,我们要多多关爱革命老前辈,有空帮忙到他家搞一下卫生,聊聊天,为党和国家有贡献的人,不忘初心,我们不能忘记。
(罗湖社区91制片厂麻花星空影院通讯员 范东卫)
8970413a0f5a7e2169bd069e7bcdcb9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