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制片厂麻花星空影院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新闻中心

稻花飘香的岁月 ——记一生挚爱农业科研的父亲

日期: 2022-04-26 18:07:25  文/肖水清 钟胜兆/转发     来源:

 

  &苍产蝉辫;&苍产蝉辫;稻花飘香的岁月

&尘诲补蝉丑;&尘诲补蝉丑;记一生挚爱农业科研的父亲

文/肖水清

 

        四月的风,凉丝丝的,掠过脸颊略感清寒。小车疾驰在柏油路上,渐渐地,空气飘来了几缕泥土的气息。

       “近了,近了,就快到了。”司机老陈告诉我。

        第一次踏上这片土地,不知怎的,我的心中竟腾起一种莫名的熟悉感。

       放眼望去,万亩良田,一马平川,生机盎然。一边是返青的小麦,它如同修剪过一般,舒展着嫩叶,如绿绒绒的地毯平铺在空旷的原野;一边是长势精神的芋苗,约4-5寸高,撑着叶片,仰望蓝天。

       不远处,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弯着腰,低头侍弄着什么,时而思索,时而记录。那是父亲。

       不惊扰父亲。我偷偷地站在他的身后许久,他还未察觉。

      我一直不明白,这广袤的田野,究竟藏着一个怎样的梦?值得一位科研工作者用一生去追求,去守护呢?

寻梦

       父亲,1973年江西共大毕业后至今,一直从事杂交水稻制种技术的研究推广工作,长达40多年。198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父亲对土地的情思早在我童年的记忆里就已根深蒂固。父亲早出晚归是常事,春去秋来,亦是如此。田间是他的“办公室”,水稻是他的“伴侣”。父亲不在家是常事,一年半载都是在外地。别人出门带个公文包,他出门带麻袋,袋里装着品种不一的稻种,统一用透明的网袋将它们细致包好,并在每个袋口上系好标签。父亲对待这些品种如孩子般宝贝着,不能淋着雨,所以,他的出门都是看好天气的。

       那时交通不便,从上饶到三亚没有直达的列车,需辗转拨车,坐火车、轮船,要花费7天才能到达目的地。若是遇上海浪,则需更久。每一次这样的远行,父亲如骆驼负重搬运,默默地,毫无怨言。

       2002年7月,我来到父亲曾经的工作过的地方,一个古老的小镇——崖城镇,它距离三亚市区还有50多公里。在那,我见到房东的儿女,他们给我讲述了父亲当年在这工作的情景。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衣食紧缺,父亲每天只有0.4元伙食补贴,为了节省开支,很多事情父亲都是亲力亲为。从种子播下到收割,时需4个多月,有时遇上台风,不能如期收割,父亲还不能回家过年,为这,他在崖城过了5个春节。

       从制种、播种、育秧到收割,是父亲用坚实的双脚一步步丈量,一滴滴的汗水不断贮存着。每一次的举步维艰,每一次收获的释然,父亲感到欣慰,在那一干,就干了10多年。

       后来,父亲将培育好的种子带回单位,在若干个方块的试验田试种,通过不断地观察、记录、配对,在一组组数据验证之后,杂交水稻配对成功,亩产提高了,父亲为之庆幸、激动,在获得初次成功的喜悦之后,父亲更是一门心思扎进了科研工作中。 

       或许,父亲与三亚有着不解的情缘,在此后二三十年里,父亲也陆陆续续十多次去崖城制种,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父亲制出许多产量高、品质好、抗病强、经济效益又好的优质稻种,并得到广泛推广,得到农民的一致好评。后来,父亲不满足于水稻的栽培,还对油菜、芝麻、大豆育种等都深有研究,在农业专刊上发表了大量的文章,荣誉证书更是数不胜数。

续梦

       2011年3月父亲光荣退休,但退休后的父亲一直放不下那一亩三分地,还想着未完成的事业——香米的研究。后来得知江天公司有意对鹅湖香稻进行研究推广时,父亲欣然接受并挑起这个重担,从花甲到古稀,一干就是10余年,且干出了成绩,干出了名气。

      父亲率领自己水稻研究团队制定三年、五年、十年的科研计划,主要从事优质稻、香米、特种稻、红芽芋新品种培育、示范、推广和技术服务工作。在这期间,父亲时刻将科研出成果和公司的荣誉作为自己的责任,他积极探索、勇于创新,不断拼搏,培育了多个优质水稻新品种,创造了多个优异高效的新材料,取得可喜的成绩。

       为制成“蒸煮有香味”、“饭粒软而有弹性”、营养丰富的稻米,父亲采用优配优、优配香等大量杂交,每次杂交不少于100对,配种后杂一代进行认真观察、分析、比对,再进行选育,每年保持优良品系材料1000--2000份,每份材料从室内到选种、播种、秧苗观察,移栽后,对田间水稻长势观察记录,抽穗,收割,室内考种,米质分析。

       历时三年,2012年10月,父亲辛勤培育的“鹅湖香米”获得第十一届中国优质稻米博览交易会"金奖大米",江西省名牌农产物等四次国家级“金奖大米”和十余种省部级以上各种荣誉奖项。

       正是因为父亲不辍地探索,工作业绩显著,因而,他受到了省农业厅、省科技厅、市县政府等有关部门关注,父亲先后接受《江西日报》、上饶电视台、《鹅湖文艺》记者专访,还被授予许多优秀奖。2014年4月,他被授予铅山县“劳动模范,成了铅山县农业界家喻户晓的名人。父亲研制的香米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为公司创下了辉煌的业绩,2014至2018年度连续获江天公司“特殊贡献奖”。

       父亲倍增欣慰,与此同时,他还向其他领域进军。2012年父亲施用“硅肥增产效果”获江西省科学技术三等奖;2013年早稻新品种“赣早籼米35号”获上饶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同年,“早稻新品种89--7号”获上饶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15年“早稻晚籼梗交B228”获上饶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17年“铅山县3万亩吨粮田建设”项目获上饶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018年培育的“红芽芋新品种选育及脱毒种芋繁育体系的研究与应用”获市科技一等奖;2019年“赣晚籼40号绿色高效生产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项目获江西省农牧渔业技术改进二等奖;2020年获上饶市老科协奖。

       一本本鲜红的证书,一枚枚闪亮的奖章,如号令催发父亲向前的步伐。 

       每一个成果的研制成功,都给了父亲无限的力量,即使付出辛劳,他也甘之若饴。

       这十多年间,父亲在家的时间就更少了,他以公司为家,只在周末回来一次,而去崖城,却是从不间断,即使在疫情期间。2020年4月,新冠疫情还未脱离险境,人人自危时,古稀的父亲不听家人的劝阻,毅然飞往三亚。他说,研究多年的品种,马上就可以出成果了,他不想功亏一篑。于是,他带着我们的嘱托与担忧,义无反顾地登上了飞机。

圆梦

       去年,父亲过了70岁生日,最初他答应我们,做满十年,就不再工作了。可是,他反悔了,他说,还有一个品种明年就能出成果,2019年,国家级项目----“铅山县红芽芋国家区域性良种繁育”等待验收与评估。这是他努力研究的结晶,他不想放弃。最终,我们又默许父亲的要求。

       看着风尘仆仆的父亲,我们有些心疼,但父亲笑着说,这是他热爱的事业,他不觉得辛苦。

或许,生命的全部意义在于无穷地探求未知的东西,所以,父亲用了近半个世纪对事业的追求,从风华正茂的青年,到两鬓斑白的老者。父亲用一个科学工作者的研究精神刷新着一个又一个奇迹,用一个共产党人的忠贞书写着对科研事业不懈地探索。这份情,这份真,令人动容。父亲的朴实无华,让我对他产生深深的敬意。念及此处,我,心潮澎湃,热泪盈眶。

       “肖公,您女儿来看您了。”司机老陈的话,打断了我的思绪。

        父亲转身见是我,很惊讶,笑容满面地招呼着。随后,父亲带我们去看看他的“宝贝们”,他边走边给我们介绍。走了一上午,我竟也不觉得累。

       从父亲的住处到田地,步行需半个多小时,管理那么一大片土地实属不易,但是父亲很舍得吃苦。所以即便是冬天,天蒙蒙亮,他就赶着去地里,汗流浃背是常事,裤腿不溅上泥巴就是奇事。父亲的大部分工作时间在田里,用他的话说:农业科研的阵地在试验田,所以春夏秋冬,早上下田一身露水,白天下田一身汗水,是避免不了的事,但看到培育的水稻长势喜人,他不觉得苦与累,心中反而有种说不出的快乐。

       父亲这样说,也这样做着。

       如今父亲老了,精神却是矍铄,眼里时常闪现的是一个科研工作者坚定的目光,身上散发的是土一样的质朴和实诚,只因为这一切源于父亲对农业科研的满腔热情和肩上义不容辞的责任。

       父亲曾说,如果可以,他还想再干十年。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却有着年轻人的豪言壮语,雄心壮志,怎能不让我们为之钦佩呢?

       4月下旬,父亲又要飞往梦想起飞的地方,一个梦里飘香的他乡。我们期待着。

      2021年4月

本文刊载于《九仙湖文学》第15期纸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