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制片厂麻花星空影院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新闻中心

我陪同舅妈去看望袁老

日期: 2022-02-18 20:10:09  钟胜兆     来源: 四季花城

 

6FF20EFA-87EC-49E9-87D5-15B52FACCFF2.jpeg 

 

我陪同舅妈去看望袁老

 

       去年得悉袁隆平院士于5月22日去世的噩耗,不仅感到震惊,内心也感到悲痛和遗憾!因为我于他老人家及夫人邓则女士有过“一面之交”。

        因袁老的小妹袁惠芳是我的三舅妈,她一贯亲热地称袁老为“二哥”。记得1995年10月中旬,正当丹桂飘香的金秋季节,在江西省德安县工作的希逵舅和惠芳舅妈,(分别在德安县一中和县幼儿园任教)来长沙市5712厂分厂职工宿舍看望我们一家。惠芳舅妈兴奋地告诉我说:“我二哥到加拿大去领国际粮农组织的‘粮食安全保障荣誉奖’去了,他还没有回国,等他回来后我再去看他。”惠芳舅妈在我家住了两天后,得到袁老夫人邓则女士打给惠芳舅妈电话说:“小妹,你二哥昨天已从多伦多领奖,(1995年10月18日颁奖),今天早晨(10月20日)从加拿大领奖回家了,你和妹夫上午可以来看你二哥了。我们全家人准备为他开个‘庆功宴会’呢!”这天刚好是星期天,又是个阳光灿烂的晴天,说来袁老还是我的表舅呢,想到这里,我就对惠芳舅妈说:“舅妈,今天我和爱香也想沾您的光,陪同您和舅舅去拜访您二哥呢!”舅妈说:“那好呀,你们陪我一同去吧!”

       20日我们八点钟在职工食堂吃过早餐后,便乘公交车到达芙蓉区马坡岭远大二路796号的“湖南省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的办公楼,下车后,我们一行四人靠着山丘绿树旁的一片刚栽下不久的绿茵茵的杂交双季稻田径小路,走了约200米小路,便到了袁老家宅,袁老家宅是国家科研机构为他建造的一栋约100余平米的两层楼的砖木结构的供袁老生活和科研专用的简朴楼房。

       约上午十时许,我们便到达袁老家的厅堂内,袁老听说我们到了,身穿一套浅灰色西装的袁老,便立即从二楼下楼来迎接我们,此时舅妈便向袁老介绍我两夫妇说:“这是我的外甥和外甥媳妇,他俩在5712厂子弟学校当老师,也要陪同我来看二哥。”袁老便伸出粗糙的手掌来与我们握手说:“欢迎!欢迎!都是一家人嘛!”我没有想到享誉全球的“世界杂交水稻之父”却如此谦恭和平易近人,与普通的平民百姓一样,没有半点专家教授的架子。随即,袁老就把我们引入二楼的会客大厅,这是一座专门接待中央首长和中外农业专家的大厅,布置也很讲究:地面全被金红色地毯覆盖,四面墙壁被双人沙发桌椅围了一圈。墙壁上悬挂了两幅嵌入大型玻璃镜框中的两幅巨型合影;一幅是江泽民总书记会见袁老的合影;一幅是李鹏总理会见袁老的合影。大厅中央是一张长方形的会议桌,供袁老科研团队研究科研项目或接待中央首长汇报工作时专用。

       当时,我以袁老表侄的身份,受到袁老夫妇如此破格的亲切接待,并与袁老促膝交谈,感到万分荣幸!首先是我拉开话匣子,我亲切地询问:“袁老,我想请您谈谈您杂交水稻试验成功的经验好吗?”袁老爽快地答应我的要求说:“好呀!我们坐到会议桌边来吧!”袁老随即坐到会议桌首席位置上了,我们五人,(邓则女士、舅舅、舅妈及我夫妇俩)也从沙发上起身靠近袁老,分别坐在会议桌两旁聆听他讲述“试验杂交水稻的故事”。

       袁老笑吟吟地回答说:“……1953年8月我在重庆西南农学院毕业后,被国家分配到湖南怀化安江农校参加工作,从事教学及科研,这一干就是37年。而且,从59年到62年,我们全家也经历过‘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在那段困难时间没吃过一顿饱饭,有次我出门时在路边桥下见过五具饿死的尸体。目睹这一惨景,就引发了我研究杂交水稻来为中国增产粮食的愿望。六十年代初,我就开始了对杂交水稻的研究。1964年7月5日,在学校的试验田里,我发现一株鹤立鸡群的稻谷,株形优异,穗大粒多,一数完有160多粒,远超普通水稻。当时我做了记号,收获后把全部谷粒作为稻种。但第二年让我大失所望,因为没有一株超过它们的上一代。按传统理解认为:水稻是自授花粉的植物。我当时突发奇想,难道这是天然杂交稻? 1966年2月,中科院主办的《科学通报》发表了我的第一篇杂交水稻研究论文《水稻的雄性不育性》;并大胆预言:通过进一步选育,可以获得雄性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实现三系配套,使利用杂交水稻第一代优势成为可能,带来大幅度、大面积增产。这就是我首创的‘三系法’杂交水稻理论。这一理论引起了科学界和政府的重视。1967年,杂交水稻研究被列入湖南省农业科研重点项目。此后,我们科研团队经过反复试验,却始终没有培育出一个100%保持不育的水稻品种。”

      “后来我们改变思路,考虑到云南、海南温度较高、气候潮湿的地区去搞杂交水稻试验;1970年11月我们科研团队来到海南岛崖县(今三亚市)南江农场搞杂交水稻科研。有天傍晚,我和我的两名助手,在农场技术员的陪同下外出散步,我有意四处寻找野生稻雄花败育株,(简称‘野败’)‘功夫不负有心人’,突然我眼前一亮,我们终于在一个沼泽地里发现了一株野生稻雄花败育株,顿时欣喜若狂!经过三个月的千辛万苦,终于培育了5颗种子。1971年春,我们科研团队采用无性繁殖法,又将‘野败’扩大到46蔸。”

       “以后,杂交水稻的研究和推广得到了华国锋的有力支持,当时华已调中央分管农业,还兼湖南省委第一书记。”

&濒诲辩耻辞;1973年,我们团队终于完成了籼型水稻杂交&濒蝉辩耻辞;叁系&谤蝉辩耻辞;配套。我们用海南岛配制的10多斤杂交稻种在湖南农科院0.08公顷试验田中试种,亩产高达505公斤。&谤诲辩耻辞;

      “1974年,我在安江农校试种自己选育的强优势组合‘南优二号’,亩产高达628公斤。”

      “从1976年起,杂交水稻在全国大面积推广种植,创造了大幅提高粮食产量的奇迹,产生了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当袁老谈到这里时,脸上又一次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接着,袁老又补充说:&濒诲辩耻辞;尽管我们的科研团队取得了这些骄人的成绩,但是杂交水稻增产的目标是无止境的!我们还有更高的奋斗目标等待我们去完成!&丑别濒濒颈辫;&丑别濒濒颈辫;&谤诲辩耻辞;当袁老讲到这里时,袁老夫人邓则女士看了一下表说:&濒诲辩耻辞;现在都快十二点钟了,我只在高压锅里煮了饭,还没有炒菜呢!都是自家人就用早上吃稀饭的几个冷碟的菜下饭吧!晚上我们一家人为袁老师(邓则一贯这样称呼)举办一桌&濒蝉辩耻辞;庆功宴&谤蝉辩耻辞;吧!&谤诲辩耻辞;接着,就看到袁老从餐桌上把早上配稀饭的酱干、榨菜、豆腐乳、油炸小鱼四个小蝶放到微波炉里热了两分钟后,再拿出来放到餐桌上。尽管这顿午餐很简朴,但我却吃得津津有味,因为袁老夫妇把我当成了&濒诲辩耻辞;家人&谤诲辩耻辞;来接待,这是何等的荣光!?

      袁老吃完饭后,我听到他对我们夫妇说:“我就不陪你们两位老师了,我还要去‘试验田’观察杂交水稻的长势呢,你们今天就住在我家里,晚上你们一起同我的家人参加‘庆功宴’吧!”说着就走进了卧室,不到两分钟就从卧室摇身一变,从西装革履参加国际颁奖大会的“世界杂交水稻之父”,变成一位身着白色粗布衣裤、赤着双脚的“老农民”。

       袁老从卧室出来后,我向他夫妇告辞说:“我星期一上午要与学生上‘作文讲评’课,还要回到家里去批改作文,我就不能参加‘庆功宴’了,这次我能亲身聆听您袁老讲述‘杂交水稻试验故事’,让我受益匪浅!我下次休假日还会来拜访您!”说着我夫妇就同袁老一起下楼,走到厅堂时,我们夫妇再次与袁老握手道别,便看到袁老赤着脚,踩进厅堂侧门的“后花园”里种植的约有两亩地的“杂交水稻试验田”的水田里。

       当我们夫妇离开袁老家宅时,邓则女士和舅妈还送了我们一程小路,道别时,邓则女士还亲切地说“欢迎你们两位老师下次再来家里玩!”

       我聆听袁老上述谈话,距今已26年了,杂交水稻的增产数字可以说不断攀升,逐年增长。

       据《新民周刊》报道:截至2017年,杂交水稻在我国已累计推广超90亿亩,共增产6000多亿公斤,为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粮食自给难题做出了重大贡献。

       如今在我国4.4亿亩稻田中,杂交水稻已佔57%。袁老杂交水稻的科研可以说捷报频传,就在去年8月30日, 袁老梦寐以求的“禾下乘凉梦”已成为现实。在这天的新闻报道中传来重庆市大足区拾万镇长虹村杂交水稻研究分中心有15亩“巨型稻”试种成功,预计亩产可达1600斤以上,平均每蔸水稻植株高两米左右。真正实现了袁老生前预想的“禾下乘凉梦”!

       我想袁老您在天堂听到这一喜讯,一定会感到骄傲和欣慰!因为您为“将饭碗牢牢端中国人自己手里”园了一个让十四亿中华儿女都能吃饱饭的最美“中国梦”!

 钟胜兆

2022年2月18日脱稿